Tuesday, May 29, 2007
Monday, May 28, 2007
Colours of Malaysia 2007 @ Putrajaya
Monday, May 21, 2007
巴戎寺
巴戎寺---高棉的微笑
巴戎寺犹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山,49座佛塔如同山峰连绵耸立,中间一座即是顶峰,其余48座如众星捧月般全部簇拥在它的周围。庙宇的建筑结构相当复杂,经多次重修、改建和增建,现在的建筑事实上是由两座不同时代和造型的寺庙叠加而成的。
四面佛:
49座佛塔顶都刻有巨大的四面佛,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,脸带安详的微笑,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“高棉的微笑”。穿行在众多佛塔间,无论身处任何一个角落,都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。
浮雕:
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,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,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,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、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,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。
洞里萨湖
洞里萨湖,
位于柬埔寨的中心地带,是柬埔寨最大的淡水湖,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湖泊。它由西北到东南,横穿全国,在经磅清扬省逐渐缩小,并在金边市与直贯全国的湄公河交汇。它像一块碧绿而巨大的美玉,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,为高棉民族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。洞里萨湖的面积与水量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。每年12月至次年6月为枯水期,湖面面积缩小,水位最低时仅有洞里萨湖,位于柬埔寨的中心地带,是柬埔寨最大的淡水湖,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湖泊。它由西北到东南,横穿全国,在经磅清扬省逐渐缩小,并在金边市与直贯全国的湄公河交汇。它像一块碧绿而巨大的美玉,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,为高棉民族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。洞里萨湖的面积与水量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。每年12月至次年6月为枯水期,湖面面积缩小,水位最低时仅有2700平方公里平方公里,水深不过2米;每年7-11月雨季期间,
湖面可达1万多平方公里,水深也增加到约10米,最高年份湖面达24605平方公里,水深达15米以上,人们称之为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。 洞里萨湖由三部分组成:泥沼平原、小湖和大湖。泥沼平原是一块面积广大的沼泽地,其中有许多沙质小岛;小湖在泥沼平原北部,长35公里,宽28公里;大湖在小湖的北部,长75公里,宽32公里。洞里萨湖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淡水鱼类产地之一。20世纪90年代中期,捕鱼量每天达500吨以上。
洞里萨湖还为周围平原地区成千上万亩良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,使柬埔寨中部地区成为闻名世界的谷仓。湖畔的居民多为红色高棉时期被从金边赶来的平民。村落房舍非常简陋,椰树叶搭成的房子十分轻便,四个人就能抬着走。所以住家可以根据旱季雨季湖水的变化随时迁居。
AngkorWat 2007
吴哥窟:
是对吴哥古迹群的统称。这是一座由宫殿、寺庙、花园、城堡组成的完整的城市,古高棉王国的首都。公元802年,国王贾亚瓦曼二世统一了高棉王国,在洞里萨湖北岸兴建首都,定名为“吴哥”。历代国王大兴土木,建造宫殿与寺庙,使吴哥逐渐成为整个高棉人的宗教以及精神中心。公元1431年,泰国人入侵高棉,高棉人被迫离开吴哥,在金边建立了新的首都,从此吴哥湮没在丛林之中,被世人遗忘。直到1860年,法国植物学家亨利·莫哈特为了收集植物标本来到暹粒,吴哥城才得以重见天日。从那以后,吴哥的发掘和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,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,而对吴哥的掠夺和偷盗也没有结束
吴哥寺又叫小吴哥(与“大吴哥”通王城相对而言),通常所说的“吴哥窟”即指这里,因为它是吴哥古迹中最大、保存得最好、知名度最高的建筑,因此吴哥窟也被作为整个古迹群的总称。它因宏大的规模、完美的对称、均衡的比例、精致的浮雕被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观之一
建筑:吴哥寺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,主殿占地4万平方米,主塔高65米,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。吴哥寺遵循金刚宝座塔形式,三层平台上耸立着五座莲花塔,整座建筑充满向心力和向上的动势。
吴哥寺又叫小吴哥(与“大吴哥”通王城相对而言),通常所说的“吴哥窟”即指这里,因为它是吴哥古迹中最大、保存得最好、知名度最高的建筑,因此吴哥窟也被作为整个古迹群的总称。它因宏大的规模、完美的对称、均衡的比例、精致的浮雕被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观之一
建筑:吴哥寺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,主殿占地4万平方米,主塔高65米,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。吴哥寺遵循金刚宝座塔形式,三层平台上耸立着五座莲花塔,整座建筑充满向心力和向上的动势。
第一层:
最下面一层平台周遭长800米的回廊布满讲述宗教故事的浮雕。从西门入口开始逆时针行进,看到的分别是: (西)决战俱卢之野-黑天举起牛增山-猴王波林之死- (南)苏利耶跋摩二世军队-阎摩审判- (东)搅拌乳海-(大象门)-毗湿奴战胜群魔- (北)黑天与魔王班那-神魔之战- (西)楞枷之战
第二层:
第二层平台比第一层高7米,周长约430米。这一层的浮雕与第一层相比较多装饰意味,如仙女雕像、莲花蓓蕾等形象。
第三层:呈正方形,边长75米。这是神庙的最高层,四座小塔拱卫中央主塔,象征着诸神居住的圣地须弥山。通向主塔的台阶被称为“天堂阶梯”,高13米,几乎与地面垂直,攀登时必须手脚并用,信徒以此体会天堂之路的艰辛,表达无限虔诚。 1973年,一名法国女游客在攀登中失足跌落致死,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资在西面台阶一侧修造了扶手。从此这一侧阶梯也被称作“爱情阶梯”。 特别提示:攀爬有一定危险,最好沿扶手上下,穿合脚、防滑的鞋子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